二氧化碳中全氟异丁腈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一) 减少六氟化硫的全氟用量

1 引言
目前国家重点能源支柱产业之一的氧化异丁研制输变电系统中,为保证电气设备的碳中体标安全运行,采用准确有效的全氟监督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六氟化硫气体作为绝缘保护材料目前广泛用于大型重点电气设备中。腈气但是准物质六氟化硫是非常典型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氧化异丁研制二氧化碳的2.2万倍。在目前全球减排的碳中体标大趋势下,减少六氟化硫的全氟用量,采用替代产品是腈气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氟异丁腈(C4F7N)在电气强度和环保方面表现良好,准物质具有替代六氟化硫气体的氧化异丁研制潜能。一定配比的碳中体标全氟异丁腈与二氧化碳混合,具备很好的全氟绝缘保护功能,可以作为绝缘介质用于电气设备。腈气但是准物质组分的配比需要严格控制和精确测量,为了提高相关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急需相关气体标准物质提供计量支持。
称量法由于可直接溯源到SI单位,所以在气体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中有广泛应用,但是至今还没有关于该方法制备全氟异丁腈气体标准物质的研究。本文根据称量法制备气体标准物质的原理,研制了全氟异丁腈与二氧化碳的二元混合气体标准物质,包装于铝合金气瓶中。该标准物质的性质稳定,可以满足实际的检测和校准需求。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设备
气体充装设备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制的特殊气体配气装置,见图1。该装置采用全进口的真空系统,分子泵的极限真空度<4×10-6mbar,增添了腐蚀性气体专用的防腐泵。采用全进口的高级阀门和管路系统,最高耐压20MPa。新增了温控系统,整个配气系统的温度控制范围:室温-100℃,控温精度1℃。该配气系统与钢瓶的链接处采用VC0接口,减小了钢瓶安装和拆卸的质量损失。配气时的充气终点控制使用的是质量指示法,提高了充装气体的准确性。
配气用的气瓶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制的自动称量系统实现自动称量,见图2。该系统配有瑞士梅特勒的电子比较器,称量能力为26kg,精度为lmg。所使用的气瓶为抚顺洁能科技有限公司8L容积的铝合金气瓶。在气瓶称量过程中,根据程序设定,该系统可以自动将参考气瓶和样品气瓶交替的放置在天平托盘上,实现反复多次的交替称量。
混合气体分析采用美国安捷伦的气相色谱7890B,配有六通气动阀和TCD检测器,见图3。所使用的色谱柱为stabilwax60m×0.32mm×1μm,典型色谱条件为:炉温82℃,载气为高纯二氧化碳,载气柱流速5mL/min,分流比6:1。TCD检测器温度为250℃,尾吹9mL/min。为了提高气体进样的稳定性和色谱信号的重复性,使用4通阀切换待测样品,并用流量计检查待测样品的进样流速,通过调节精密针型阀维持进样流量为50mL/min。
2.2 纯气试剂
全氟异丁腈纯气来自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前经过纯度检验,确认其主组分和主要杂质的浓度和不确定度。高纯二氧化碳气体来自北京市北温气体制造厂,标称纯度99.999%,使用前除进行常规的杂质气体检测外,还重点检测了其中是否含有全氟异丁腈组分。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计量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二氧化碳,全氟异丁腈,六氟化硫
相关文章
- “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小伙伴们请注意你的工资可能会提前发哦~这些人可提前发工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工作日支付。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顾艳伟)广西每天生产鲜湿米粉2500吨,米粉在广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是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强化对鲜湿米粉的质量监管,成为广西市场监管部门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事项之一。4月26日是修订后2025-05-10
-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对人和动物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即以细胞增殖过程中形成的丙酮酸、酯酸、氨基酸等初级代谢物质作为前提物质,进一步合成的物质。一般分为蘑菇毒素和霉菌毒素。所谓蘑菇毒素,就是我们所说的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顾艳伟)广西每天生产鲜湿米粉2500吨,米粉在广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是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强化对鲜湿米粉的质量监管,成为广西市场监管部门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事项之一。4月26日是修订后2025-05-10
放开那三国3黄忠培养价值深度解析 从技能强度到阵容搭配全面评估武将实战潜力
黄忠:蜀国远程核爆的战术价值与实战潜力解析在放开那三国3的蜀国阵营中,黄忠作为经典历史名将,始终以其独特的远程输出机制吸引玩家关注。但围绕其"是否值得投入资源培养"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诟病其生存短板2025-05-10- 苜蓿田间干草调制一直是饲草生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和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石河子垦区苜蓿生产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以滴灌为基础的水肥控制技术应用已经使苜蓿产量实现2025-05-10
最新评论